当前位置:主页 > 娱乐 > 正文
张艺谋和巩俐之间的“恩恩怨怨”, 到底是谁辜负了谁?
来源:雷维聊球作者:洞察网2022-04-20 06:36:31

1985年,20岁的巩俐“第三次”参加高考,没想到,这一考,却意外考进了张艺谋的“怀里”。

巩俐内心很清楚,如果这次再考不上,这辈子只能做个螺丝钉,在工厂”虚度一生”了。

1983年,巩俐第一次参加高考,目标就是本省一所普通艺术类院校。

从小热爱舞蹈,表演天赋极高的巩俐,却因为文化课拉跨,连艺术学校都没考上。

我相信,上个世纪的大多父母,思想的惯性还是这样的:成天不好好学习,整天“蹦蹦跳跳”的有啥出息?

巩俐的想法却很明确,向往艺术,想成为大明星。

父母的思想很现实,考不上大学,就去打工。

无奈之下,巩俐只好一边打工,一边默默地准备来年再战。

要说应试能力,巩俐的确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。

1984年,巩俐再一次失利。

两次失败,还能再次重整旗鼓,站起来。

我觉得,这般倔强的人,一定会成功,对梦想的执着,不达目的誓不罢休。

通往成功的道路上,也要明白:不要盲目的努力,盲目的勤奋,战术上的勤奋只会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。

通俗点讲就是:勤奋要勤奋在正确地点上,功夫要用在刀刃上。

二、

尹大为,这个男人比巩俐大个5岁,却是冥冥之中为巩俐安排的指路人。

1984年,这个小伙子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,去了济南军区话剧团工作。

这一年,巩俐在山东省出版社下属单位,做起了一名临时工,准备向高考发出第三次猛攻。

有幸听说尹大为,作为有经验的前辈,巩俐多方努力,再三委托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团长帮忙说情,介绍认识。

“三顾尹府”的真诚,尹大为也不好意思再推辞,于是答应帮助巩俐,好好调教调教这位不开窍的“姑娘”。

第一天给巩俐上课,巩俐吊儿郎当的形象,就让尹大为目瞪口呆。

毕竟是从部队里出来的,尹大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言行举止。

走过巩俐身旁时,眼睛却瞄到了巩俐劈叉着两条腿,一条腿还不停地抖动着,极为不雅。

尹大为不动声色地对巩俐说:“转过头去”。

巩俐很纳闷,为啥要转过头?

尹大为瞪了巩俐一眼,巩俐刚转过头,尹大为就拿起学戏曲时用的马鞭,狠狠地在她腿上抽了一鞭子。

这一鞭子,就像电击一般,甚是酸爽。

巩俐痛的大声吼叫:你干什么?

尹大为收起马鞭,平静地对她说:“站,要有站相,坐,要有坐相,光有貌而没相,成不了演员。今天是第一课,你可以走了,受得了我的教学方法,明天八点半见,受不了,现在就说再见。”

巩俐伸手摸了摸挨鞭子抽的那条腿,瞪了尹大为一眼,夺门而去。

一时的气愤,并没有让巩俐放弃梦想。

第二天早上八点三十分,巩俐还是准时来到了尹大为的房间,着实让尹大为吃了一惊。

这般“锲而不舍”的精神,促使尹大为下定决心,必将倾囊相授。

因材施教、特殊辅导、手把手教学,还为巩俐考中戏时设计了一个出其不意的表演内容。

在伯乐尹大为的调教之下,1985年,巩俐报考中戏,结果,文化课差11分,无法“正常”录取。

不过,中戏的老师们倒是非常认可巩俐的艺术天赋,经过内部讨论,决定破格录取巩俐。

显然,尹大为功不可没。

因为这段朝夕相处的经历,媒体们也一度传出尹大为和巩俐的绯闻。

2004年,尹大为还出了本书,大概是为了宣传,书中还特意“澄清”他和巩俐之间的纯粹友谊,并非什么“护花使者”。

明眼人大概都会认为,尹大为的特意强调,也只不过是为了宣传自己的著作。

毕竟,此时的巩俐,已经是“巩皇”,而不是那个刚出炉的20岁小姑娘了。

除了栽培过巩俐,被人津津乐道,尹大为的导演事业发展都很一般。

曾经,大概也是2002年,尹大为想邀请巩俐出演自己执导的电影《盲恋》。

但是,被“巩皇”给拒绝了,理由很简单,角色没有挑战性。

毕竟,此时的巩俐,不是谁都配得上约片的。

三、

1984,张艺谋跟在同班同学陈凯歌的身后,担任《黄土地》的摄影师。

两人都是从北影毕业,陈凯歌留在了北京,张艺谋去了广西南宁。

说来也奇怪,陈凯歌在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郁郁不得志,于是主动申请,借调去了张艺谋所在的广西电影制片厂。

1984年,陈凯歌第一次导演电影《黄土地》,叫上了优秀摄影师张艺谋。

两位优秀人才的第一次合作,就创下了佳绩。

凭借这部电影,两人都斩获了不少大奖。

张艺谋那独具深邃的目光,独特的拍摄视觉表现,总是能塑造出令人震撼、富有意境的电影画面。

张艺谋深受导演们的喜欢,不仅担任摄影,1986年,张艺谋还主演了个人第一部作品《老井》,同时还兼具摄影师一职。

作为古老而深远的电影,带着好奇心看了一遍《老井》,时代太久远,所以感触一般。

此时的张艺谋其实老大也不小36岁了,早已结婚生子。

没有人会觉得,张艺谋年轻时会和帅沾上什么关系。

但是,人人都会觉得,他的魅力源于他的才气。

然而,就是这部电影,张艺谋一下子拿了三份“影帝”大奖。

四、

1986年第3期的《人民文学》杂志发表了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《红高粱》,震动了整个文坛。

这年的夏天,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张艺谋就找到了莫言,诚恳地表示,想要把《红高粱》拍成电影。

莫言想都没想,甚至什么要求也没提,也就象征性地收了800块的版权费。

这是张艺谋一次蓄谋已久的冲动,第一次执导电影,心里或多或少还有点吃不准。

在师傅吴天明的支持下,得到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鼎力相助。

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,选角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。

莫言小说《红高粱》原著中,对于“我奶奶”戴凤莲的描述是这样的:

“我奶奶”戴凤莲,不到6岁就开始缠脚,“我的外曾祖母”用布一丈余长的布勒断了奶奶的脚骨,缠就一双三寸金莲。

奶奶身高1.6米,体重60公斤。

她是个丰腴、热烈、果断、泼辣、敢爱敢恨、敢做敢当,以较弱之躯拥抱爱与自由,崇尚力与美,承受着全部的痛苦与欢快的女人。

16岁那年,她的父亲,为了钱,把她嫁给了高密东北乡有名的财主单延秀的独生子、患有麻风病的单扁郎。”

按照这个标准,张艺谋和副导演杨凤良欣然前往中戏找合适人选。

五、

1985年,同样是“学渣”的史可,考了三次才考入了中戏,和巩俐成了同班同学。

在中戏,她和同学巩俐、金莉莉、伍宇娟、陈炜,被称为中戏85级 “五朵金花” 。

按照莫言原著描述的“丰乳肥臀”的“我奶奶”形象,此时,看上去性感而又丰满的史可是最佳人选。

此时,张艺谋内心的初步人选,女主角就是史可。

正当他们准备离开时,当时正在中戏导演系读书的李彤(北影导演李文化的女儿)说:“巩俐演这个角色肯定合适。”

张艺谋也拿不定主意,于是和担任摄影的顾长卫,以及副导演杨凤良坐在宾馆里讨论。

分别给史可和巩俐做造型,发现感觉不一样。

后来又让她们演了两段小品,张艺谋觉得巩俐更合适。

张艺谋谈到第一次与巩俐见面时的情形:“第一印象是清秀、聪明。

当时她穿着一件宽大的衣服试镜,与我想象中的女主角对不上号,经过进一步接触,发现她的性格正是人物需要的,外表很纯,不是那种看起来很泼辣的样子。

外表不张扬、夸张,但性格又可以很好地传达出来。

看上去很瘦的巩俐,却散发着一种很独特的“味道”。

1985年,20岁的巩俐“第三次”参加高考,没想到,这一考,却意外考进了张艺谋的“怀里”。

巩俐内心很清楚,如果这次再考不上,这辈子只能做个螺丝钉,在工厂”虚度一生”了。

1983年,巩俐第一次参加高考,目标就是本省一所普通艺术类院校。

从小热爱舞蹈,表演天赋极高的巩俐,却因为文化课拉跨,连艺术学校都没考上。

我相信,上个世纪的大多父母,思想的惯性还是这样的:成天不好好学习,整天“蹦蹦跳跳”的有啥出息?

巩俐的想法却很明确,向往艺术,想成为大明星。

父母的思想很现实,考不上大学,就去打工。

无奈之下,巩俐只好一边打工,一边默默地准备来年再战。

要说应试能力,巩俐的确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。

1984年,巩俐再一次失利。

两次失败,还能再次重整旗鼓,站起来。

我觉得,这般倔强的人,一定会成功,对梦想的执着,不达目的誓不罢休。

最后经过反复斟酌,张艺谋最终确定让“更有味道”的巩俐出演《红高粱》。就这样,“戴凤莲”的人选变成了巩俐。

张艺谋给史可写了一封信,解释换角缘由:本来,男主定的是刘小宁,跟你搭戏非常般配。结果现在换成姜文了,你们两个形象就不怎么搭了。

30年后,史可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对于“换角”一事是否有什么遗憾?

她直言没什么好遗憾的,因为当时她接的另一部戏《杀手情》,投资是400万,比《红高粱》投资高得多,所以并不觉得惋惜。

要知道,当年《红高粱》的投资成本才80万。

不过,当张艺谋带着巩俐来到片场高密,莫言第一眼看到巩俐时,也是惊呆了,倒吸一口凉气,巩俐和戴凤莲的形象差距也太大了。

莫言的心情很凝重,但也无话可说。

六、

1987年,张艺谋为了拍摄效果,硬是通过各种办法,动员当地的老百姓重新种植了一大片高粱地。

巩俐和姜文的第一次搭档,就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。

尤其是高粱地的那一躺,至今仍是经典画面,更是巩俐走向“巩皇”的开始。

张艺谋没有照搬小说的意识流结构,而是将故事改为直线叙述。

导演、摄影精心复现了小说构造的色彩世界,让画面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。

影片上映之后,那阳光般眩目、热情似火的红色震惊了影坛,征服了观众。

1988年,春节过后,莫言回到北京,深夜走在马路上,听到很多人在高唱“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”,才突然明白,《红高粱》有多么的深入人心。

遇到张艺谋这样的导演,莫言觉得很幸运,巩俐也没选错。

虽然,莫言只拿到了2000元的稿费和800块的版权费,但是,电影从另一方面也把莫言的小说,推向了更高的台阶。

当年,一张电影票价几毛钱的情况下,该片票价居然炒到5-10元。

最终,票房卖出了4000万。

1988年,张艺谋带着《红高粱》去柏林参赛,结果该影片轰动柏林,让世界看到了以前从没有看到过的中国电影。

《红高粱》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,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。

这一年的张艺谋,可谓名利双收。

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

七、

张艺谋虽说长的不咋滴,可是她的才华是老少通吃。

拍摄《红高粱》时,张艺谋的才气深深的吸引到了巩俐。

不知不觉之中,两人心心相印,彼此产生了好感。

因为这部戏,巩俐和中戏的男友分手了,张艺谋也和结发妻子的婚姻产生了危机。

对爱情的执着和不畏惧,巩俐偷偷的在张艺谋的口袋里塞了一份“情书”。

无意之中,肖华在整理张艺谋的衣服时,看到了这份深沉而又眷恋的“少女怀春”之词:“你走了,把我的心也带走了。”

一个张艺谋,夺走了巩俐的心,同时也捏碎了原配肖华的心。

面对巩俐的移情别恋,巩俐的男友还找张艺谋对峙过,并且质问他:你爱人很不错,你这样对得起她吗?

张艺谋却说:我和我爱人的结合是插队时的误会。

年轻时不懂婚姻,人到中年却又憧憬爱情。

事已至此,张艺谋和肖华摊牌了,提出了离婚。

肖华也无可奈何,也只好成人之美。

多年以后,

张艺谋的女儿张末写了一本书,叫《我的父亲母亲》。

在书中,张末写道,“巩俐出现在父亲的生活中,才使她的童年少了乐趣。”

“是巩俐剥夺了她的父爱。”

张末恨巩俐,但是不恨父亲,甚至关系相处的非常好。

张艺谋和巩俐在一起时,也经常和女儿交流谈心,精神和物质上的陪伴一样没落下。

毋庸置疑,张末是张艺谋一生中亏欠最多的女人。

[责任编辑:linlin]

标签: 是这样的 重整旗鼓 济南军区

相关文章

评论排行
热门话题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