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娱乐 > 正文
丧偶以后才明白,陪你到老的人不是老伴儿和子女,而是这个人
来源:杭洪娱乐作者:洞察网2022-02-20 15:04:18

原创作品,抄袭必究

我们都知道钱钟书先生的《围城》,却鲜有人了解他的夫人杨绛先生,杨绛先生曾经一直说,自己有一个很普通的家庭,有儿女,有丈夫,便是一个普通的家庭。

可现实生活中,像这样的普通家庭太多了,但真正能够把普通过成不普通的,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家庭绝对算得上。

我之前读过杨绛先生的《我们仨》,从题目就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,她和钱钟书先生,以及他们的女儿钱瑗。

对这个家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,杨绛先生晚年的时候,先后失去了爱女钱瑗,以及她的丈夫钱钟书先生。而她面对采访时则说:“其实钟书逃走了,我也想逃走,但是逃到哪里去呢?还要尽我应尽的责任”。

所以,这一切的变故并没有压垮杨绛先生,她一个人仍旧夜以继日的研究学问,虽然一个人的生活很寂寥,但她的内心却仍旧丰盈。

每个人都会把自己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,大抵就是陪伴自己一生的老伴,也有人寄托在儿女身上。

杨绛先生在《我们仨》中,以一个梦作为整本书的基调,看似荒诞无奇,却又直戳人心,让人感同身受。

在梦里,钱钟书先生就突然消失了,而当梦和现实连接在一起的时候,那份悲伤也变得更从容了一些,但一切都早已在冥冥中自有天注定。

我想,杨绛先生曾经也把自己寄托在了丈夫的身上,只不过这份寄托不同于陪伴,毕竟陪伴始终就要结束的,就如同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”,终究是要分开的。

但是精神的寄托却不同,无论两个人是不是相守在一起,即便另一个人已经走了,就像杨绛先生和她的家庭,纵然只剩下了自己,但是精神的寄托却永不会消失。

这一刻,我们也应该明白:老伴和儿女在的时候是一种陪伴,而精神寄托才是永恒,真正能够陪伴自己走到最后的,除了这份精神上的寄托之外,便是我们自己。

生老病死,是自然界的一种规律,我们谁都无法去与之抗衡,唯有坦然的接受和面对,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。

很多时候,人老了之后会有一种“落叶归根”的念头,总觉得自己应该归属于来时的地方,所以就会心心念念的想要回到故乡,在自己熟悉的地方,坦然的接受命运的馈赠。

还有一点就是,我们想要陪伴自己曾经的故人,就像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老家,待在屋子里就像是回到了以往的生活,虽然老伴早已经离去,但内心的寄托仍旧没有消失。

就像已经丧偶的一个老邻居所言:能陪你到老的人不是老伴儿和子女,而是你自己。

当我们的精神寄托还在,也不过是少了陪伴而已,只有懂得了为自己而活,我们的人生才不会出现任何的改变,就像是停留在了不同的时空,你能够再次梦见离开你的人,而离开你的人也能够瞧得见你。

为了这个信念而坚持,也是为了自己而生活,人生才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憾,而我们穷极一生的追求,也不过是过好自己的生活。

情感寄语:

每个人都会渐渐地老去,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去的人都能够活得洒脱,究其原因是因为不懂得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美好。其实,过好自己才是最明智的选择,当你的内心有了精神的寄托,然后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够了。

就像杨绛先生一样,八十多岁的时候经历了丈夫和女儿的离开,但是却能够在剩下的岁月里,依然活出了精彩的自我。杨绛先生享年105岁,终其一生,她从未停止过前行的步伐,而她也更懂得要为自己而活。

但愿每一个人,都能够学会为自己而活,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深耕自己,并且能够淡定从容的走完这一生。

-end-

原创作品,抄袭必究

我们都知道钱钟书先生的《围城》,却鲜有人了解他的夫人杨绛先生,杨绛先生曾经一直说,自己有一个很普通的家庭,有儿女,有丈夫,便是一个普通的家庭。

可现实生活中,像这样的普通家庭太多了,但真正能够把普通过成不普通的,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家庭绝对算得上。

我之前读过杨绛先生的《我们仨》,从题目就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,她和钱钟书先生,以及他们的女儿钱瑗。

[责任编辑:linlin]

标签: 的人

相关文章

评论排行
评论排行
热门话题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