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娱乐 > 正文
琅琊王墓出土1500年前书法墨迹,真实的魏碑,原来是这样的
来源:决战在西方作者:洞察网2022-01-25 09:10:17

1965年,在山西大同博物馆开展的以此考古活动中,发觉了一座北魏时期的大墓。虽然墓室早已被盗,但依然出土很多有价值的文物。比如数量多达400多件的陶俑,以及精美的壁画。

通过对墓室中发掘出的墓志来看,该墓是北魏镇西大将军、冀州刺史司马金龙与其妻子合葬之墓。司马金龙是东晋皇室后裔,归降北魏以后,依然得享高位,值得一提的是,他还被封为琅琊康王。

司马金龙的墓中文物,对书法史的研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,首先是出土了精美的《司马金龙墓志》,书法、镌刻俱佳,可谓是魏碑的典范之作。

此外,在墓中出土的笔画,绘制精美,并写有字数较多的题记。司马金龙入葬于484年,也就是说,这些题记文字距今至少也有1500年。当时的墨迹现今已经极其罕见,愈加凸显了这些壁画题记的珍贵。

洋洋中国书法史,靠着诸多历史书迹支撑,但因为作为主要书写材料的纸张不易保存,所以我们能够见到的书法资料大多来自于碑石。而碑石在刻制过程中,因有了工匠的再加工,所有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失真。

启功先生在论如何学习碑石书法时说“透过刀锋看笔锋”,一语道出取法的玄机,但这又谈何容易。想要通过石刻的效果,还原当时书写的样貌,必须要有极高的书法素养。

所以说,学习碑石书法,大体类似于看事物隔着一层纱,如果有当时的墨迹,能够让人们一窥当时人是如何写的,那么无疑会减少很多难度。

司马金龙墓志的笔画题记,保存十分完好,除了少数剥落的部分,字迹均清晰可辨。题记文字字径比较小,但用笔精准到位,于方寸之间能够看出书者深厚的功力。

题记小字书体为楷书。司马金龙生活的年代,正是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,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魏碑,隶法逐渐脱离,楷法渐渐成型。

司马金龙墓壁画题记书法,虽然隶书典型的波磔笔画已经消失殆尽,但用笔上仍保留着很多隶书的意味,字的结体也比较扁平,起笔收笔相对方硬。

我们看一些魏碑石刻,总觉得笔画圭角峥嵘,其实这里面有工匠刊刻的原因,试想一下便可以理解:如果刻得圆融,需要一刀一刀反复修饰;刻成方笔,则要直接、轻松很多。正是工匠的“偷懒”行为,让魏碑的书写意味损失不少。

司马金龙墓中的壁画题记,是直接写的墨迹,所以比一般的石刻文字要温和得多、细腻得多、自然得多。其实,这才是“魏碑”文字的本真——字形规整、用笔险峻、字势古拙。

这些壁画题记的文字,体现了很高的书写水准,也表达出极强的书法美感。虽然我们不知道书写者是谁,但以司马金龙的地位、该墓的等级规格,书写者也必定是当时书法高手。

这些文字,在墓中静悄悄地等待了千年,当大墓再次开启,书法的时代风尚已然全部改变。人们很少再用毛笔,而是使用硬笔;对于经典书法的认识,也早已迥异于当时。如此一想,不禁让人感慨。

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,一些新的书法资料得以重见天日。即便如此,唐代之前的书法墨迹仍然少之又少,我们现在所见的二王法帖,大多是后人勾摹的。

幸运的是,依然有像秦汉简牍、魏晋残纸、司马金龙墓壁画题记这样的墨迹,散发出最真实、最直接的书法之光。

1965年,在山西大同博物馆开展的以此考古活动中,发觉了一座北魏时期的大墓。虽然墓室早已被盗,但依然出土很多有价值的文物。比如数量多达400多件的陶俑,以及精美的壁画。

[责任编辑:linlin]

标签: 魏碑 是这样

相关文章

评论排行
评论排行
热门话题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