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娱乐 > 正文
港乐:大牌歌手的争雄,与唱片公司巨头们的身影
来源:唐泪作者:洞察网2022-04-07 14:57:17

「在文字中证道。——唐泪」

香港乐坛的星光一向强盛。

不但凌驾于整个华语乐坛的顶端,甚至可以横压影坛。

一个简单的例子。

在九十年代TVB的劲歌金曲颁奖礼上。

夺得最受欢迎歌手奖的天王、天后,比一年一度的金像帝后都要更受瞩目。

而在歌手的背后。

从歌手包装、歌曲制作到市场宣发,再到演唱会和奖项运作。

唱片公司巨头们的角力无处不在。

但千万不要认为,大牌歌手纯靠包装。

因为世界或有偶然。

却并不常见。

歌神许冠杰。

以及八十年代的三王一后,即谭咏麟、张国荣、陈百强和梅艳芳。

歌手巅峰期涉及的唱片公司,包括有宝丽金、华纳、华星和百代、DMI唱片。

他们都是同时代歌手中的绝对大牌。

其中许冠杰和谭咏麟在宝丽金从一而终。

梅艳芳在华星唱片出道并巅峰,其后在1997年转投艺能动音,2001年转大国文化。

张国荣1979年在宝丽金出道,其后数年毫无建树,于1983年转投华星,渐上巅峰,开始与谭咏麟分庭抗礼,其后再度回到宝丽金旗下,复出后签约滚石,四年后签约环球。

同年度,陈百强在EMI百代出道,次年转投华纳。

从销量来讲,作为粤语歌开派歌手的许冠杰,歌影双栖兼一家独大,最高销量专辑或是1978年《卖身契》,在东南亚地区销量达55万张。

紧随其后的谭咏麟,第三张专辑突破四白金销量,1988年发行的粤语专辑《迷惑》销量达七白金。

张国荣转投华星后,发行专辑《Leslie》破四白金,开始紧追谭咏麟,1987年加盟新艺宝(宝丽金旗下公司),发行《Summer Romance"87》,销量破七白金。

陈百强早期唱片销量基本就在白金数字徘徊,后于1986年加盟DMI唱片,1988年发行专辑《无声胜有声》,销量达五白金。

乐坛奖项方面。

最强的则是谭咏麟,其次张国荣,再次梅艳芳,陈百强因个人原因略逊。

而从奖项角度观察,宝丽金毫无疑问大占上风。

以十大劲歌金曲为例。

谭张争霸期间,谭咏麟不提,张国荣手里四个大奖,其中两个最受欢迎男歌手与一个金曲金奖,也都是在宝丽金旗下时夺得。

短暂的谭张争霸落幕。

更短暂的乐坛“真空期”转瞬即逝。

1992年,四大天王列位,将一众同期歌手碾压得光芒尽敛。

相对上个十年的“三王一后”,他们将自己的影响力延展到了整个华语世界,更无人可追。

很多人总会颠倒事情的逻辑。

这些人认为,封王是一种人为操控,四人只是时代的幸运儿。

但真相恰好相反,事实是,这四个人以无可辩驳的实力,催生了“天王年代”的到来。

数据说话。

封王之前,张学友和郭富城就创造了迄今为止绝无仅有的销量纪录。

一个是首发粤语专辑突破四白金销量,在整个粤语歌坛,也唯有他们两个人做到,专辑分别为《Smile》和《跳不完·爱不完·唱不完》;另一个是普通话精选集在香港突破四白金销量,整个华语歌坛也只有郭富城一个人做到过,该精选集名为《请把我的情感带回家》。

与之同时,刘德华和黎明也各自手握破“四白金”销量的粤语专辑在手。

即《真我的风采》和《是爱是缘》。

而在他们的巅峰期。

牵涉到的唱片公司则有华星、宝丽金、华纳和艺能动音这四家。

但有件事情很有趣。

早期的华星唱片几乎等同TVB的附属机构。

而这家唱片公司,是当年唯一有机会将四位天王都收入囊中的巨头。

背靠TVB的华星,于1982年举办了第一届“新秀歌唱大赛”,这一年脱颖而出的歌手正是梅艳芳。

张国荣也在这一年签约华星。

但很多人并不知道,同年度张学友也参加了这届比赛,不过扑得无声无息,及至两年后参加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才大放异彩,加盟宝丽金。

1985年,无线艺员刘德华签约华星,推出首张专辑,销量惨败,次年转投百代。

1987年,新秀大赛第三名的黎明签约华星,坐等三年发不了唱片,于1990年借戴思聪之力转投宝丽金。

「在文字中证道。——唐泪」

香港乐坛的星光一向强盛。

不但凌驾于整个华语乐坛的顶端,甚至可以横压影坛。

一个简单的例子。

在九十年代TVB的劲歌金曲颁奖礼上。

夺得最受欢迎歌手奖的天王、天后,比一年一度的金像帝后都要更受瞩目。

而在歌手的背后。

从歌手包装、歌曲制作到市场宣发,再到演唱会和奖项运作。

唱片公司巨头们的角力无处不在。

但千万不要认为,大牌歌手纯靠包装。

因为世界或有偶然。

却并不常见。

歌神许冠杰。

1991年,谋划回港发展的郭富城签约华星,他的情况就比较复杂。

普通话专辑在飞碟、粤语专辑则在华星,这样的交错也留下了后来的隐患,在华星期间发行了三张粤语专辑和一张精选集。

1993年,解决了合约纠纷的郭富城转投华纳。

没有留住张学友和刘德华情有可原,毕竟当年二人还没有表现出极大潜力,但黎明的“冷板凳”和郭富城的出走,则完全是华星“走眼”兼全不重视,尤其是郭富城。

当年的郭富城,借台湾飞碟之力,已经可谓红遍了整个亚洲。

但回到香港之后,除了首张粤语专辑和旧歌精选销量爆棚外,后续唱片的宣传和资源就完全没跟上,尤其离开华星前的最后一张专辑《Merry Christmas》,就完全不被重视,甚至有凑数之嫌。

其后郭富城转投华纳并晋升一哥,成为华纳与宝丽金抗衡的最重量级砝码,待足十五年。

宝丽金发掘了张学友,捧红了黎明,刘德华和郭富城则先后步入华纳。

香港乐坛至此进入唱片业的“双雄”年代。

华星则开始夹缝求存,迥异于八十年代盛况。

两大巨头的博弈。

以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为例,即可一目了然。

从开局的宝丽金碾压群雄,到华纳与宝丽金逐渐互有胜负,再到1999年被收购的宝丽金全线溃败。

大牌歌手的轨迹,也印照了唱片公司之间实力的此消彼长。

其实也就应了一句老话。

是金子,在哪里都会发光。

与其怨天尤人。

不如反求诸己。

[责任编辑:linlin]

标签: 劲歌金曲 三王一后 无处不在

相关文章

评论排行
热门话题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