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娱乐 > 正文
拿大奖的“三无”国产片,揭开中国人的遮羞布-天天微资讯
来源:电影杂志作者:洞察网2023-03-03 19:59:11

近几年院线出现了很多方言电影,是个可喜的现象。

农村电影大多为小成本制作 " 上不了台面 ",但却是国产电影中绝不能缺失的重要一环。

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部在映片子,就是这样一部填补了留守儿童题材的佳作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光看电影漂亮的海报,很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部儿童片,可能还能在其中看到什么奇幻设定。但实际上,这是一个相互治愈的公路片,一个动人的现实主义故事——

《拨浪鼓咚咚响》

排片只有 1%,上映四天票房不足百万,招商广告都贴到电影情节里了可杀青三年直到上映也没招到商。

但要承认,有些好电影本不是为票房而生,没有好的排片档期,但它的存在意义也大过商业价值。

大叔名叫苟仁,是个开货车卖百货的流动摊贩。

老婆跑了,儿子死了,留在他身边的只剩下一堆商货、追在屁股后面要钱的房东和儿子生前最爱的那只拨浪鼓。

另外那个想要寻亲的小男孩名叫毛豆,苍凉的陕北大山里野蛮生长的留守儿童。

没有陪伴没有约束没有引导,毛豆拥有的只有无人在意的好成绩、离世的奶奶和嫌弃他不愿收养他的亲戚。

听说苟仁可以开去城里,毛豆立马就黏上了苟仁。小男孩为了让黑暗的货车里多点亮光,点火照明把车里的烟花全点燃了,烧掉很多货。

作为公路片,导演带着观众在主角 " 蔬菜瓜果米面油,日用百货全都有 ..." 的吆喝声中穿越盘山公路体会了一把陕北流动卖货司机的生活:

先去县城市场进便宜货,然后跑到各个偏远的村子卖货赚差价,顺带提供老人拍遗相服务,以及捎人捎货的服务。

他害怕毛豆偷溜赖账,强行压着小孩在账单上按手印;他不得已要管小孩的吃喝拉撒睡,但小到一杯泡面的钱,他心里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
因为奶奶和六叔善意的谎言给了毛豆出去找爸爸的底气,所以在毛豆的眼里看不到怯生生看不到不安,反而是一种倔强和坚定,所有的反应都非常本能和直接。

他的力量虽然很小,但看到苟仁被欺负依然不顾危险毅然决然地就冲了上去;而毛豆偷偷地把苟仁的小刀换成了塑料刀,也让苟仁躲过了一条人命,没有踏上不归路。

虽然他从来没有叫过苟仁爸爸,可是在他心里苟仁早就是父亲一般的存在了。

但是当遇上这样一个孩子之后,他的心里又被爱所充盈复原起来。

就连把毛豆送回家时,这个不善言辞的大老爷们儿还不忘往毛豆的书包里放一叠钱,希望他能好好读书,希望村里的那些人能好好待他。

他们每个人都像一棵树沉默地旁观着世界的变化,在我们容易忽略的地方用尽全力想要活得顶天立地,却终究逃不掉被砍掉的命运。

但就是在这样的命运中,他们的相遇,为暗淡的人生绽放出了一丝美丽的光芒。

同样失去 " 爱 " 的两个人,在一路行走的过程中找到了那份缺失的 " 爱 ",拨浪鼓咚咚响,敲响的不仅仅是鼓点,同时也敲中了我们内心的脆弱与彷徨、迷茫。

虽然这是一部小成本的 " 三无 " 电影,从演员到制作都无法和动辄上亿元投入的商业片媲美。(片中毛豆的扮演者是从当地村里 " 海选 " 出的男孩,货车司机苟仁的扮演者则是一名出租车司机)

片中最具隐喻的物件拨浪鼓,就象征着一代人童年的记忆。

只要听见拨浪鼓咚咚响起,就有很多大妈大婶闻声而来,这个看看那个看看,叽叽喳喳先议论或讨价还价一番,互相之间还商量比划着。

一番喧闹过后,大家各自选到满意的商品再从怀里掏出零钱给货郎估价或过秤。而小孩子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,一群围着跟前凑热闹,跟着母亲闹几个糖果,等东西到手之后,再一哄而散。

有句话曾说:要想了解中国,就要先了解中国的农村。

而这样与中国城乡大地紧密相连、真切反映万千百姓命运,并呈现在贫穷、艰难与苦厄中涌动不绝的温情力量的电影作品,理应拥有更多的观众与共情。

[责任编辑:linlin]

标签: 清清楚楚 现实主义 叽叽喳喳

相关文章

评论排行
热门话题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