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复【早安】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
文 | 有书Gloria · 主播 | 一凡
有 书 君 说
(资料图片)
《第一次的离别》,2020年7月20日电影院复工后,上映的第一部新片。
这部影片源于导演王丽娜浓浓的乡情,她用近乎于纪录片的形式,记述了新疆沙雅一段再平常不过的生活。
片中所有参演者都不是职业演员,而是一个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。
《第一次的离别》用最真诚、质朴的镜头来描述这些孩子在成长路上的第一次心伤。
它告诉我们:即便你是孩子,即便你有幸福的家庭,也要面对生命中的未知、无常以及缺憾,没有人能逃得过成长。
希望这部影片,能让我们所有人理解“离别”的意义!
新疆,塔克拉玛干沙漠。
凯丽姐弟陪着艾萨,从白天走到天黑,寻找艾萨的妈妈。
艾萨的妈妈患了脑膜炎,又被沙漠毒蜘蛛咬了,失去了听力,也不会说话。
后来又得病,每年都会犯病五六次。
凯丽问:
“艾萨,这个沙漠上有蛇,我害怕,你害怕什么?”
艾萨回:
“我什么都不害怕,就害怕妈妈走丢。”
上述这段情节来自影片《第一次的离别》。
这部电影讲述了新疆男孩艾萨和青梅竹马好友凯丽的童年故事。
童年自由滋长,别离却猝不及防,艾萨与哥哥别离,与妈妈分开,与凯丽说再见,又丢了心爱的小羊。
孩子们不得不完成关于成长的重要课程。
心理学家武志红说:
“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,我们的一生,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。”
有时候别离并不只意味着伤感。
导演王丽娜送给故乡新疆的这部电影,通过孩子的视角,将美丽的风景,淡淡的离别,久别盼重逢的期待,娓娓道来。
这部电影获得国际多项重量级大奖,也是国内疫情后影院复影的第一部影片。
在这场久别盼重逢的喜悦里,《第一次的离别》寓意就显得尤其珍贵:
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很多离别,但所谓成长,就是接纳生命不断别离的过程。
01有些别离,意味着希望
艾萨的第一次别离,是送哥哥去读大学。
艾萨家很贫苦,爸爸年老体弱,妈妈生病,哥俩放学后不仅要干农活,还要照顾妈妈。
哥哥想去读大学,爸爸自然不愿意孩子去:
“你去外地读书,家里怎么办?”
哥哥说:“艾萨会帮你。”
哥哥有梦想,他告诉艾萨:
“大学就是培养干部的学校,考上大学就有前途。”
家穷路远,哥哥一年才能回来一次,出门前,哥俩给妈妈梳头,一下下梳得很慢很细致。
哥哥交代艾萨:
“弟,好好上学,一定要比我更有出息,妈交给你了,帮爸干活。”
海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:
“我们最终都要远行,最终都要与最稚嫩的自己告别。”
朋友大李看完电影,表示他很理解艾萨哥哥的心情。
一如他当年考上大学,既高兴又忐忑,希望里还隐藏着伤感。
家里穷,去大学连行李箱都没有,父母用麻袋给他装了点衣服日用品,让他自己去学校报道。
离开前,他的心情很复杂,明明迫不及待想离开这穷困的山沟,去看看远方的世界。
可看着父母,张嘴喊了一声:“妈”,眼泪就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。
考上大学,离开父母,他走出了小山村,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成长之路。
影片的开头,一群人坐在一起聊天,年轻人说:
“你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。”
老人说:
“你抛下我们去大城市又能享受多少快乐呢?”
可就在这样的观念冲突里,年轻人的别离就变得特别有意义。
山高路远,我们一次次舍下故土的温暖,跋涉去远方寻找光芒,或许带着不舍,却也藏着对未来的期盼,与日后重逢的喜悦。
艾萨哥哥给家里写信,信中的内容展示的是一个艾萨从不知道的世界。
信里说到火车:
“爸爸说火车上没有窗户,不是这样的,你知道吗,火车上还有卫生间。”
而艾萨也在支持哥哥的别离里,理解了梦想。
课堂上,他用蹩脚的普通话阐述自己的三个梦想:
“当医生治好妈妈的病,挣钱解决家里的困难,给自己买个玩具。”
总有人觉得别离是个伤感的词,不是生离就是死别;
事实上,有些别离也寓意着希望,在命运的被动无奈里,是我们主动选择实现希望的必经之路。
02有些别离,探索着方向
如果说,哥哥的别离,是主动选择希望。
凯丽跟随父母离开故土,则是接受人生新的探索。
凯丽是艾萨青梅竹马的好朋友。
她有一个贫困却幸福的家庭,父母在棉花地里劳作,爸爸为妈妈唱起自己写的情歌,凯丽陶醉的表情像极了花丛间的精灵。
若说烦恼,大概就是她的普通话成绩只考了21分。
不会说普通话的妈妈,不希望自己没有文化的遗憾留在子女的身上,为此,她说动丈夫,举家迁徙,去了教育条件更好的城市。
凯丽很不舍,央求妈妈:
“能不能把艾萨也带走?”
妈妈摇头:
“每个人都要学会别离,没有人是不分别的,有一天我们也要分开。”
幼小的孩子当然不会理解。
我们也在经历许多后才豁然开朗,打破意味着重生,离别带来突破。
留在心里的宝贵,对未来重聚的期许,会支撑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导演王丽娜的童年,也是在沙漠里数着流星长大的。
她曾经和凯丽一样,小小年纪被父母送到县城寄宿学校念书。
那时候,父亲不断在寻求人生新的可能,从祖籍甘肃四处奔跑落脚到了新疆。
再后来,父亲最大的愿望,就是坐在家门口晒太阳,而导演王丽娜则希望是去外面吸纳更多的故事。
人生就是这样代代相传,循环反复。
多年后,那个曾经让王丽娜不断想要远走的家乡,突然变成了她心里魂牵梦绕的地方。
戈壁滩上没有十字路口,太阳和月亮是唯一的路灯。
沙漠还是那个沙漠,但王丽娜早已不是当初的自己。
谁又能知道,长大后的凯丽,会不会是另一个王丽娜呢?
犹如刚拍电影时,凯丽的梦想是:
“我要像姐姐一样,在葡萄架下摘葡萄。”
电影拍摄到中期,凯丽的梦想变成:
“我要像丽娜妈妈(导演)一样。”
一样干嘛呢,或许她也还没想明白,但她隐约知道,人生会有更多可能,离别不过是达到的一种方式。
03有些别离,意味着成长
艾萨最痛的一场别离,是和妈妈分开。
艾萨很爱妈妈,每天回家第一件事,就是抱抱妈妈,即便妈妈并不懂得回应。
他情愿不去上学,也要在家照顾妈妈。
但生活总有无奈,每个人只能被迫妥协,爸爸和家族长辈商议,把妈妈送进了养老院。
等艾萨回家,这个内敛的孩子连泪都往心里流,他低声抗议:
“妈妈有很多病,应该在家照顾她。”
爸爸也难过:
“我身体也不好,还要经常找你妈妈,我不在家她老摔碎东西,我在家又没人干活?”
艾萨背对着爸爸,只能默默生气。
不由想起导演介绍的一段很感触的剧情,因为各种原因未放入正片。
妈妈走丢,爸爸焦急地跑到学校叫艾萨一起找,那时,艾萨正在参加小升初的重要考试。
艾萨说:“我在考试。”
爸爸说:“妈妈丢了。”
老师站在一旁,默默无语。
后来,艾萨交了试卷,对爸爸说:“走吧。”
爸爸问:“考试怎么办?”
艾萨说:“已经能及格了。”
艾萨的懂事,让人不由落下泪来。
妈妈在,孩子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;妈妈不在,孩子就只能被迫长大。
犹如一首诗歌写道:
“太阳埋住了黑暗,黎明就这样升起;
种子被埋在大雪下,安静发芽;
而我,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,偷偷长大。”
朋友出嫁后,常回娘家蹭饭,总爱偷吃妈妈种的小西红柿,妈妈总嗔道:
“嫁了人还不知道长大。”
以为可以永远做妈妈的女儿,但谁又能想到有些离别总是那么猝不及防。
妈妈确诊新冠肺炎,走得很快,她甚至连和妈妈好好道别的机会都没有。
这场别离,让朋友一夜长大。
她送别母亲,宽慰父亲,照顾家人,竟也做得井井有条。
可回家看到妈妈种的小西红柿,泪流满面,她坚定地知道,以后自己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。
命运无常,有些别离带着悲凉,逼迫着我们只能成长。
可再痛,也只能迎难而上,在伤痛里带着太阳般的微笑继续前行。
就像《皮囊》里所说:
“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,这也是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,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——
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,都参与了我们,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。”
04
影片结尾,艾萨丢了和凯丽共同养的那只小羊。
风雪里,他骑着驴去找,一边哭泣一边叫唤。
小羊却再也不见。
第二天天蒙蒙亮,艾萨一如既往去放羊,他迎着朝阳往前走,似乎抛下了所有别离带来的伤痛。
不管他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会告别,总之,他在伤痛里学会了接纳,并且成长。
每个人都会经历别离,每个人的成长也都和别离有关。
命运反反复复,别离有喜有悲,我们发现:
当你理解接纳,别离也意味着新的希望和未来;当你被迫成长,别离也意味着重新认识自己。
更重要的是,别离让我们懂得:
珍惜布衣暖,感恩岁月长。享受当下的时光,感谢每一个陪伴我们成长的人和事。
时隔半年,我们又可以重聚在影院一起看电影,又何尝不是我们感受过诸多别离后满怀希望地久别重逢?
痛过哭过害怕过,真好,但我们又可以在一起同吃同笑同欢乐。
别离,不问归期;成长,不言过往。
点个【在看】,久别重逢里,愿你我活出自己最好的样子!
有书君请你看电影啦!
为了感谢大家对【剧场】栏目的支持
所以有书君决定免费请30位书友看电影!
如果你喜欢我今天推荐的
《第一次的离别》
如果你明天(8月8日)在北京
那就来电影院跟我见面吧
不在北京的朋友也别灰心哦
或许我下次就能去到你所在的城市啦
北京的朋友们
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吧,等你哦~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,立即领取“海量英语学习资料”
[责任编辑:linlin]
姚晨、汪涵等明星力推,2020年最值得看的电影:揭露了最赤裸的人
《琉璃美人煞》开播,溜粉太久,观众都开始不买账了-环球通讯
爱豆回村前VS回村后,千玺可爱,华晨宇接地气,看到杨紫:真是个
林妙可与母亲罕见同框,21岁成亭亭玉立大姑娘,被骂胖还笑脸迎合
同样28岁生娃,“顺产”的孙俪和“剖腹产”的杨幂,两人差距明显
为何“七鹤大人”拍照总是带着口罩,看到他的无修生图后,网友:
《凡人修仙传》逐渐走低,剧情“清汤寡水”,不仅是内容过度删减
为什么拿郭德纲和姜昆比较,就是“狭隘”了呢?-天天精选
知否:一样是续弦,小秦氏可以嫁姐夫做正妻,为何小邹氏只能做妾
嫁入豪门命运不同!伏明霞老公70岁已古稀,郭晶晶老公年富力强
李宇春和鞠婧祎早年经历相似,如今一个星途坦荡一个非议不断-新
张萌热搜谈文化,央视网浅谈绝望的文盲,论演艺圈的“文盲”行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