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娱乐 > 正文
金鸡奖最佳编剧邵艺辉,掏心掏肺给青年电影人很多建议-环球信息
来源:李星文的影视独舌作者:洞察网2022-11-24 09:50:23

在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,一位年轻电影人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业界肯定——她在与黄建新、王兴东、张律等一众前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凭借电影处女作《爱情神话》摘得了最佳编剧奖。


【资料图】

她叫邵艺辉,是一位90后。

作为中国电影最具权威、最看重专业性的奖项,金鸡奖对青年电影人的认可一向比较“吝啬”。开奖嘉宾管虎看到她的名字后,连用了两个“了不起”来形容当时的心情。

2021年年底,《爱情神话》横空出世,豆瓣评分8.1,全国累计票房2.6亿元,被不少网友盖章为“年度最佳爱情片”。邵艺辉的名字随即闯入大众视野,成为中国青年电影人的新旗手。

金鸡奖的颁奖词中写道:“透过浪漫主义的底色,构建出爱情片叙事的散文诗气质。台词设计扎实、细节饱满,在对生活态度的表达上独具匠心。以贴近女性主义的平视视角,将上海都市文化和男女群像塑造得惟妙惟肖,各具形态,与上海地域文化的调性高度契合,形成了影片独特的风格样态。”

发表获奖感言时,邵艺辉难掩激动之情:“非常感谢金鸡奖能给我这个荣誉,感谢出品方和各位演员老师,感谢摄影指导。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……”此刻,当晚颁奖礼最有趣的一幕出现了。邵艺辉突然意识到什么,回头看了一下大屏幕,不好意思地捂嘴笑了:“哦,我得的是最佳编剧,我当成导演了……”

台下笑声四起,在场嘉宾无论是行业前辈还是业界新人,都被这个真实可爱的姑娘逗乐了。

近日,影视独舌连线了邵艺辉导演,她分享了获得金鸡奖的心情和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,也分享了对新作《爱情神话》“平行篇”以及未来创作的展望。关于台词中的“推拉感”、电影的用户画像、剧本的遣词造句,她说的话没有刻意标新立异,但对新晋的从业者来说颇有参考价值。

以下为邵艺辉导演的讲述。

金鸡奖,就是想感谢所有人

金鸡奖那晚,脑子里知道自己获得的是最佳编剧,但获奖感言说着说着就串了。因为我也是这部戏的导演,所以很自然地就想去感谢剧组里所有帮助过我的人。

我不是第一次当编剧,但当导演确实是头一回,经验上有很多不足。只有依靠大家的帮助和鼓励,我们才能把《爱情神话》拍成现在的样子。

《爱情神话》拍摄现场的氛围很欢快放松。我每天都会提前到片场去检查置景组、摄影组、道具组的准备工作。他们非常专业,可以让人很放心地去完成每一天的拍摄。

我个人比较惯常的状态就是一心多用。在片场,拍摄的同时还可以与大家说说笑笑。所以剧组整体节奏也比较友好。

我就是不能特别严肃地去干一件事,不然自己就会笑出来。人不能把眼前的事看得太重,否则会变得诚惶诚恐,反而效率低下容易犯错。

好台词得有点“言不由衷”

电影上映后,很多观众说台词写得好,说台词里边使了“暗劲”。其实我想说,写出好的台词,就是电影编剧的基本功。电影人物的台词,就得有一些“言不由衷”在里边。

《爱情神话》讲的是恋爱。它不像战争、灾难这些大部分人没经历过的事。观众基本人人都谈过恋爱,怎么做出新鲜感?就得写好人物,让他们说最贴近角色的语言。

其实我并没有特意去设计台词里的推拉感,写剧本时不会想太多,就是跟着直觉往下写,一气呵成。这样能够让人物在整部戏里得到统一和连续。否则,角色就算在某场戏里高光一瞬,整体看起来也会黯淡。

大家夸《爱情神话》台词写得好,还有一半是在夸演员的呈现。

很幸运的一点是,《爱情神话》有这么多优秀的演员老师去呈现剧本中的角色。马伊琍、吴越、倪虹洁三位老师不仅待人温和,而且都是成熟、有想法的独立女性。她们能很自然地抓到剧本里埋的一些点。

比如在我们围读剧本的阶段,徐峥老师曾对画廊那场戏产生过疑问:“这两个女人都和我(的角色)有关系,为什么还能成为朋友?”还没等我解释,马伊琍老师就告诉他:“女人就是这样的啊。”

徐峥老师不是那种“自以为懂女人”的男人。他会去问女性的想法,聆听女性表达,然后通过交流达成共识。交流在电影创作之中尤为重要。几位老师都很包容,有什么不明白的我都会直言不讳地问他们。

此外,可能因为我本人说话语速比较快,就觉得生活中的语速比现在大多数影视作品中的语速更快。而且越是熟悉的人,聊天时的语速就会更快。快语速可能也是角色间“火热”感很强的一个原因吧。

等待机会并把握机会

现在没有办法分开看待编剧和导演这两个身份,经过《爱情神话》的历练,编剧和导演在我身上已经融为一体,密不可分了。

写剧本的时候,我会带着导演的思维,脑中预演人物走位、画面构图、镜头运用、气氛烘托,甚至是配乐的选用。我在做导演的时候,也会带着编剧的思维,根据现场的情况和演员的状态临时改戏改台词。

相较而言,之前写小说的我,会有很多的不一样。当年写小说的时候,我觉得比较苦闷,因为唯一的表达工具只有文字,困惑于创作跟不上审美。无论怎么绞尽脑汁,落在文字上总是无法达到心中的预期。

拍电影就不一样了,可以通过丰富的画面、音乐的渲染、演员的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去无限接近心中的完美。你可以说拍电影相对于写小说更容易藏拙,但我觉得自己更适合拍电影。

这也是我想和青年电影人分享的经验。现在大环境确实很艰难,很多青年电影人都和之前的我一样,苦苦等待着机会的到来。与其不停抱怨或盲目上手,还不如抓紧时间尽可能多地去看电影,去分析好片,去设想如果自己拍要如何拍,去多进行写作练习。

多看电影和多写作练习,是最能提高编剧能力的手段,甚至优于上课和看工具书。在FIRST做二审评委时,有部分青年编剧的剧本故事人物都挺好,就是语句不通顺,看得人很累。这就是写得太少,很多本能到手的机会,可能就白白溜走了。

很多青年电影人经常担心资本到来后,会侵蚀自己的艺术独立性,我反而觉得不用太恐惧。首先,资本并不是最伤害艺术独立的因素。投资人的需求十分简单明了,就是要回报。这是创作者完全可以去直面的。

其次,自己能做的一定要先做好。拍摄《爱情神话》时,我有意识地在各个环节里压低拍摄成本。最后,我用省下来的钱,去购买了那些国外音乐的版权,而不是为了这项锦上添花而追加预算。

青年电影人在机会到来后,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,提前规划,抓大放小。这样才能更牢固地把握住珍贵的机会。

“平行篇”是一个新故事

我在2010年就开了豆瓣账户,和很多喜欢电影的朋友一样,在上边打打分吐吐槽。《爱情神话》上映时,自然是特别紧张开分的情况,后来也经常会去看网友的评论。其中有一些解读是我自己都未曾想到的。

记得有条高赞评价,说《爱情神话》之所以分数还不错,是因为它是根据豆瓣文青画像拍摄的。这种倒推式的想法虽然挺有意思,但显然不切实际。说实话,没有人写剧本拍电影是专门服务于某个“画像”的。照着网络“画像”拍电影,效果不会好。

我写东西的时候什么都不会顾及,就是写自己想写的东西。因此这些评论倒也不会影响接下来的创作。已经官宣的《爱情神话》“平行篇”,只不过是另一个想写的故事,另一群想写的人。

我还是想关注大都市里的年轻人。因为这一代年轻人,在他们心智成熟的阶段,是属于大都市的。像我,对故乡的熟悉感就远不如长大后的这个生活环境。

不接受定制项目,只写我想写的东西。“平行篇”的主角依旧会是大都市里的男女,戏依旧比较小,台词依旧会比较多,女性角色依旧会比男性角色多,整体气质依旧会是生活化的。只不过这里会有新的故事、新的人物、新的主题。

我还是个处于学习阶段的新人,想先做自己肯定能hold住的事,希望一起拍戏的所有人都不会太累太辛苦。一个大家感到舒适的环境,可以让工作更顺利,成果更甜蜜。

至于更远的创作梦想,我本人并没有系列化、宇宙化这样的野心。我的梦想没有那么浩瀚,小、简单、不累,足矣。

虽然理想化的艺术理念很可能会因实际情况的限制而无法得到坚持,但我从《爱情神话》的创作和社会反馈中得到了一个启示:如今大都市的生活状态是可以超脱地域性的。

片中的角色虽然说着上海话,但他们的思维仍然是中文思维,观众其实是不需要进行思维转换的。角色的内心活动,足以在第一时间准确传递给观众。

唯一要做的,是把角色和故事向观众的生活拉近。

【文/满囤儿】

[责任编辑:linlin]

标签: 爱情神话 中国电影 言不由衷

相关文章

评论排行
热门话题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