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娱乐 > 正文
资讯推荐:手电筒照月球、逆向追太阳《独行月球》科学吗?
来源:1905电影网作者:洞察网2022-08-11 15:44:23

1905电影网讯《独行月球》因为出色地结合科幻和喜剧,让观众体验一场笑点和泪点并存的“月球之旅”,票房一路升高。影片对主人公独孤月在月球生活的描绘,也引起了许多观众对于影片科幻设定的好奇——如果人类真的在月球生活,会是什么样?


(资料图片)

这些好奇的背后,是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发展,这个发展也反馈到许多电影当中,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有关于外太空的科幻片中,出现“中国制造”。“问天”探“苍穹”、续写“飞天梦”之后,电影《独行月球》如何讲好科幻故事?本期节目邀请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,与大家一同聊聊这个话题。

人类在月球生活,并不是完全的幻想。我们已经有过登月的记录。但人类离《独行月球》还有多远?陈征认为,在几十年之内,我们就能建造常驻的月球基地,同时在他看来,《独行月球》是个优秀的科幻作品,在调动观众情感和科学性之中把握得很好。

@陈征:我画过一个坐标轴,最严谨的科学,那就是教科书;没有那么严谨,但是依然保持着科学性的这一部分,我们把它叫做科普;另一端就是玄幻、魔幻这样的开脑洞的东西。中间这个很宽的区域,其实都可以归为科幻。科幻电影,它不是科教片,我们不能严格地按照科学逻辑去套每一个细节,因为这样的结果是很有可能剧情推进不下去,或者是这个画面没有办法带给你应有的那种情感。所以我主张,科幻电影的科,要体现在那些不影响情节推进、不影响画面表现的细节里面。

影片中的月盾计划,在设定中是应对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的方案,这个计划通过月球上发射核弹的方式,摧毁来袭的小行星。月盾计划的实行在现实中以现有技术是不可能的,属于科学幻想的一部分。科幻电影,是科学、文化、艺术的融合,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要兼顾各方面的需求。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本来就是科幻作品的魅力点之一,《独行月球》在做设定时,也遵循了这点。

比如另一部大家熟知的“硬科幻”电影《流浪地球》,本身有着许多“强设定”,如太阳即将爆炸、木星的引力牵引地球偏离运行轨迹……这些设定,无不在为影片的故事服务,以制造戏剧冲突,调动观众情绪。《独行月球》中也有一个让许多观众动容的场景:地球上每人拿一个手电筒,让光芒照向月球。从科学角度来说,这种程度的亮光不太可能被月球观察到,但在情绪上成为影片的一个高潮。

@陈征:这个事我是这么理解,它叫定性正确,就是我们从地球上发光往月球上只要发得够多,它多多少少应该能看到一点。当然事实上识别那个字很困难,因为这是电影用画面表达故事的一种方式。《独行月球》在开始的时候,陨石撞击月面起来那个灰尘,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,所以起来的灰尘就像我们扔一个石子一样,起来它就落下去了,不会像地面上因为有空气,灰尘会浮很长时间。但是从画面的角度讲,如果没有这样的浮尘,你也不会有那种紧张感。所以像这种时候做必要的妥协,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。

而《独行月球》中也有一些在科学上经得起推敲的段落,如开着月球车追逐太阳那段,利用月球自转,反向去追太阳,这其中是经过了细算的。据陈征计算,月球自转的表面的线速度以及它能够延长的日照时间这些数据,是符合现实科学的。

作为受邀科学家之一,陈征参与了电影的科学审核,他也注意到公映版本和映前版本一些细节上的改动。这些改动在丰富了影片质感的同时,很好地平衡了科学性与艺术性。比如开场沈腾开月球车撤离时,原本用的是引擎轰鸣声,但在没有空气的月球,通常是使用电动机,所以后来改成了通电的嗡鸣声。

电影的科技水平在日益提升,也为科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。希望看到未来的中国科幻电影,向着更为工业化的方向发展,让更多专业人员比如科学家提供科学建议,然后创作者把这些建议转化为能牵动人心的故事。使得电影更科学,更真诚也更动人。

1905电影网讯《独行月球》因为出色地结合科幻和喜剧,让观众体验一场笑点和泪点并存的“月球之旅”,票房一路升高。影片对主人公独孤月在月球生活的描绘,也引起了许多观众对于影片科幻设定的好奇——如果人类真的在月球生活,会是什么样?

这些好奇的背后,是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发展,这个发展也反馈到许多电影当中,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有关于外太空的科幻片中,出现“中国制造”。“问天”探“苍穹”、续写“飞天梦”之后,电影《独行月球》如何讲好科幻故事?本期节目邀请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,与大家一同聊聊这个话题。

人类在月球生活,并不是完全的幻想。我们已经有过登月的记录。但人类离《独行月球》还有多远?陈征认为,在几十年之内,我们就能建造常驻的月球基地,同时在他看来,《独行月球》是个优秀的科幻作品,在调动观众情感和科学性之中把握得很好。

[责任编辑:linlin]

标签: 科幻作品 月球之旅

相关文章

评论排行
热门话题
最近更新